根據公司黨委安排,近期,我仔細研讀了《創新與企業家精神》《管理會計》兩本書籍。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,是加強企業經營管理,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。學習《管理會計》,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其基本概念,并熟練運用到企業經營中。而《創新與企業家精神》則從上層建筑構思了企業經營的邏輯框架,下面我重點談談這本書的學習體會。
“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能讓任何社會、經濟、產業、公共服務機構和商業機構保持高度的靈活性與自我更新能力?!边@是我翻看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。有種奇怪的現象,好比第一次看《士兵突擊》,大家會關注許三多,而第二次則是看成才。本書亦是如此,第一次看是創新,第二次的注意力就到了企業家精神。本書也證明了,好的作品,總是值得多次翻閱的。
彼得·德魯克認為,經理人是企業中最昂貴的資源,而且也是折舊最快、最需要經常補充的一種資源。建立一支管理隊伍需要多年的時間和極大的投入,但徹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費多大勁兒。21世紀,經理人的人數必將不斷增加;培養一位經理人所需的投資也必將不斷增加。與此同時,企業對其經理人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。這也是我們研讀本書的意義所在。
本書前幾個章節中,德魯克詳細分析了七種適合創新的機會,分別是:意外事件,即意外的成功、意外的失敗、意外的外部事件;不協調的事件,即不協調的經濟現狀、認識和實際現實狀況之間的不協調、認識的與實際的客戶價值和期望之間的不協調、程序的節奏或邏輯的內部不協調;程序需要;產業和市場結構;人口統計數據;認識的變化;新知識。
我對“意外的成功”頗有感觸。公司慣行會議中,主要是分析生產經營有哪些方面存在缺陷、漏洞、短板,以及針對此類問題提出改進措施,很少組織專門的會議研究分析我們哪些方面是做的比較好的,比如哪片區域市場是新開拓的,哪個市場銷量同比有明顯增加,或者是生產環節哪項降本措施節約成本比較多。德魯克指出,越是規模大、一貫優秀的企業,越是會把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在成功市場或優勢環節,塑造核心競爭力,而新興企業往往也能借助這項策略把握機會,后來居上。德魯克認為,企業只要每年開幾次針對“意外的成功”專題會,或者每次會議留幾分鐘研究,很多創新的機會就不輕易流失。
本書后半部分主要闡述企業家精神。德魯克認為,企業家精神就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服務精神,而創新,不管是公共服務機構還是商業機構,都需要由市場導向的服務精神。提起創新,通常意義上大家肯定以為是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開展的,可現實卻未必如此,以高科技企業為例,其創新大多由科學家或科研人員進行,這類人群本身非常重視科技,故而研發過程往往忽略了市場接受能力。摩托羅拉作為移動通訊的創始者,也是目前擁有移動通訊專利技術最多的企業,但過度沉迷技術忽視市場(即客戶需求),在傳統手機時代被諾基亞斬于馬下,雖在智能手機時代依托安卓系統,又恢復部分風采,但畢竟大勢已去,最終被谷歌收購。而諾基亞也難逃窠臼,沉溺于過往成功中,沒能堅持做最適合顧客運用的新產品,敗北于蘋果。追溯蘋果“發家史”,其實不難發現,無非是喬布斯將客戶體驗做到了極致,而客戶體驗無非就是以市場為最高宗旨與導向,這無疑是在證明德魯克的先見之明。
立足企業談企業家精神并不難理解,但在公共機構中將企業家精神放在首位,德魯克是這樣解釋的,任何公共機構都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,都有服務對象,而服務對象的需求才是公共機構存在的前提。就像沒有學生,大學就毫無必要;沒有病人,醫院也就失去意義。因此,公共機構都要樹立以服務對象為導向的宗旨,不然,公共機構也會被淘汰。
德魯克心中最偉大的創新來自于公共機構,即德國的柏林洪堡大學。這是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,威廉﹒馮﹒洪堡針對學生需求提出的三原則——學院自治、科研與教學統一、學術自由,就是現在世界優秀學府的立?;?。這是面對現代文明發展需要而設定的,這就是一種企業家精神。
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重創了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思想,德魯克也預言了西方列國在應對經濟危機走向“社會福利型”市場經濟面臨的一系列問題(現在西方國家的債務危機就是其中一例),他坦言,只有走向企業家社會,完善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導向的社會,才能使文明進步、讓時代創新,解決目前發展中遭遇的現實問題,面對實際,我舉雙手贊同德魯克的思想。